木瓜溪立霧溪濁水溪水力電廠50年舊地重遊之旅(六)-【濁水溪-武界壩篇】

木瓜溪立霧溪濁水溪水力電廠50年舊地重遊之旅(六)-【濁水溪-武界壩篇】

目錄:

  • 六、初訪武界壩
  • 6.1五十年前交通不便荒野之地武界壩系統出差雨中迷路的驚險故事
  • 6.2 松林電廠至武界壩途中-緬懷歷史事件與典故
  • 6.2.1 曲冰遺址
  • 6.2.2 姊妹原八十幾年前的取水口
  • 6.2.3 曲冰部落-118年前的姊妹原事件
  • 6.2.4 哥哥萬(原)部落
  • 6.2.5 投83縣道上眺望古稀的武界壩
  • 6.3世外桃源武界壩
  • 6.3.1 人間秘境台電武界宿舍
  • 6.3.2武界宿舍與濁水溪底武界壩晨曦探幽
  • 6.3.3踏上久仰的武界壩
  • 6.3.3.1爬上好漢坡上到武界壩開關場
  • 6.3.3.2很榮幸由「日月潭引水人」微電影主角導覽武界壩
  • 6.3.3.3首先參拜安寧宮的水德星君
  • 6.3.3.4曲冰古道探索古早採砂工場與流籠頭遺跡
  • 6.3.3.5舊武界進水口
  • 6.3.3.6洪水路之排洪(沙)閘門
  • 6.3.3.7作業隧道前明隧道見證舊武界壩取水口的巧思設計
  • 6.3.3.8作業隧道內混凝土攪拌場運搬灌漿的另一巧思
  • 6.3.3.9踏上武界壩頂、看見武界圳源頭、探索吊橋頭遺址
  • 6.3.3.10新武界取水口巡禮、比較新舊取水口設計取址思路
  • 致謝
  • 參考資料

 

六、初訪武界壩

6.1五十年前交通不便荒野之地武界壩系統出差雨中迷路的驚險故事

武界壩跟松林電廠一樣都是我第一次造訪的濁水溪上游水力發電設施。尤其是武界壩,50年前我在台電調度處電驛課服務,沒有機會到交通不便、偏遠深山的武界壩,但經常聽到其他跟電力調度相關的調度課或計劃課同仁,述說他們系統出差的種種驚險歷程。

其中張處長當調度員時,到武界壩雨中迷路,在山上過夜的驚險往事,最讓我難忘。話說民國56年,張處長他還是20幾歲菜鳥調度員,跟著曾經到過武界壩的劉慶飛老調度員系統出差,那時候南投客運還沒有班車到武界,他們當天早上從埔里搭車到東埔下車,開始沿著造林道路步行到武界壩,預計中午抵達武界壩吃中飯。

沒想到當天下雨,他們倆撐著雨傘,走到造林道路盡頭,可能走錯路迷路了,還沒翻過山頭,劉慶飛說爬到山脊山陵線找林道。因為武界山頂還滿陡的,前面的人往上爬時,就把石頭踩鬆往下落,所以他們兩人分開兩路往上爬,互相一直呼喊名字,確定沒有走失。一直到天黑還是沒找到路,他們只好找棵大樹下過夜,用劉慶飛所攜帶出差用的髮蠟一罐,以毛巾做燈芯點著微弱油燈過夜,等到第二天天亮再找路。

歷經畢生難忘的山中黑夜,第二天的中午才趕到武界壩吃午餐。原定前一天吃過午飯就趕路到萬大電廠吃晚餐。當時劉慶飛跟萬大電廠聯繫的值班主任謝秋冷,一直打電話到武界壩問調度處兩位調度員有沒有抵達武界壩?得知到晚上還沒到,謝主任很擔心,但當時也沒有大哥大可以聯繫,只有等待。

直到第二天中午知道張處長兩人平安來到武界壩,他才放下心,跟他們兩位開玩笑,昨晚他們是不是給原住民抓去入贅?吃過午飯,劉慶飛老鳥帶路,從武界壩走路到上游的萬大電廠,沿著現在投83縣道對面的濁水溪右岸曲冰古道小路前行,經過曲冰部落對岸的妹原,半跑半走花了4個多小時,終於趕到萬大電廠,結束這段武界壩系統出差,認識了濁水溪上游水路及水利建設。

到了民國68年計畫課施股長也是系統出差,但那時候南投客運每天埔里到武界有兩班車,要涉水通過濁水溪,碰到大雨交通就不通。當時他跟電網股的林淳義兩人從武界壩進水口上方的小路,步行到上游的萬大電廠。施股長回憶說,林淳義腳程很好,幾乎是小跑步趕路,他們也跟張處長沿著現在投83縣道對面的濁水溪右岸曲冰古道小路到萬大,路程約16公里,大概4個鐘頭就到目的地-萬大電廠。所以我這趟武界壩處女之行,或許可以幫他們做回憶的見證。

6.2 松林電廠至武界壩途中-緬懷歷史典故

2015/7/8 16:00左右,我們從松林電廠出發前往武界壩,沿著河床旁的連接道路右彎上坡回到投83縣道,在叉路口剛好是牆壁飾紋具有原住民特色的松林電廠前池(圖489),我們趕路沒有停留參觀,跟施課長分道揚鑣,他往北回萬大,我們沿著投83縣道往南方的武界壩而去。

圖489松林電廠連接道路與投83縣道交叉路口的松林電廠前池

我們車行通過道路兩旁種滿農作物的河階地(圖490),來到靠近濁水溪畔山林之間,一路上只有我跟洪課長兩部車,倘佯在兩旁綠油油的鄉間親豐產業道路的投83縣道上(圖491),滿輕鬆寫意的。

圖490松林電廠前池過後投83縣道穿過河階地

圖491倘佯在濁水溪畔山林的投83縣道

6.2.1 曲冰遺址

穿過溪畔山林,我們又來到另一河階地高處,發現路旁立著「曲冰遺址」大理石碑(圖492),碑石上刻著說明民國70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濁水溪上游河谷考古學調查與發掘計畫」,發現這裡有豐富的史前時代石器與陶片,是一處極富具有研究價值的聚落遺址。石碑後方的遺址目前有圍籬保護,不讓外人侵入。

圖492投83縣道旁的曲冰遺址

6.2.2 姊妹原八十幾年前的取水口

曲冰遺址下方,濁水溪在這裡右轉個大彎,在轉彎處濁水溪河床變窄(曲冰峽谷),過了狹窄處下游,河面又變寬廣,岸邊形成一大片河階地(圖493)。1919年台灣電力株式會社之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計畫,計畫在此濁水溪狹窄處(圖494),當時地名為姊妹原(日文-姉妹ケ原),興建30尺高的攔水壩及取水口,並在下游設置沉沙池,將溪水引入長約20.32公里的水路(導水隧道18.21公里、其他明暗渠水橋2.105公里)經武界、水頭谷、過坑、木屐欄到日月潭(圖495)。後因財務困難,工程延宕,直到1931年復工時經檢討將姊妹原取水口移到下游的武界,節省經費,又可將這段濁水溪河床當水庫儲水,及沉澱泥沙。

日治時期1934年武界壩剛完成時,姊妹原至武界壩這段濁水溪係武界水庫的蓄水區,目前蓄水區淤積嚴重,從圖494衛星照片可知蓄水區幾乎淤滿,只剩武界壩附近小部分水域。

圖493曲冰部落前河階的廣大田園

圖494松林-曲冰(姊妹原)-武界壩之間的濁水溪,日治時期武界壩剛完成時姊妹原至武界壩這段濁水溪係武界水庫的蓄水區,目前蓄水區淤積嚴重,只剩武界壩附近水域(資料來源:Google Map衛星地圖)

圖495 1929年1月台灣電力株式會社調製之「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計畫圖」,濁水溪取水口位於「姊妹原(姉妹ケ原)」,不在武界 (資料來源:國立台灣圖書館-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地圖資料庫)

6.2.3 曲冰部落-118年前的姊妹原事件

過了曲冰遺址,投83縣道來個S形轉彎下到河階地,繼續往前通過綠油油田園,來到濁水溪旁的親豐產業道路上,前方聳立著一座原住民圖騰「歡迎蒞臨萬豐村曲冰部落」的牌樓。我們來到著名的「曲冰部落」(圖494)了。這裡曾經發生過「姊妹原事件」,根據南投縣政府「走進南投」網站記載如下:

1985年日本剛佔領台灣時期,霧社地區的泰雅族原住民經常與日本殖民當局發生衝突:1897年,總督府陸軍部派遣深堀大尉一行14人組成探險隊,從埔里進入山區勘查卻在霧社地區全數被殺,導致台灣總督府實施5年禁止食鹽及鐵器、布匹、槍彈等生活必需品進入霧社地區的「生計大封鎖」。1901年日軍開始對霧社地區進行武力討伐,1902年日軍與泰雅族人在「人止關」爆發了慘烈的戰鬥,雙方死傷慘重。

1903年日本人唆使布農族干卓萬社,假裝要提供泰雅族人鐵器以及食鹽相互以物易物為由,引誘泰雅族壯丁100多人到兩族的交界處濁水溪畔的「姊妹原」進行交易。當交易以後泰雅族人被勸酒灌醉,於是200名埋伏的布農族壯丁展開奇襲行動,泰雅族壯丁中有80多人當場被殺,其餘也因重傷或溺水而死,最後泰雅族壯丁僅剩6、7人生還逃回部落,此事件稱「姊妹原事件」或「干卓萬事件」,日人稱「霧社蕃膺懲事件」。經過「姊妹原」一役,霧社地區泰雅族的勢力也逐漸衰退。

圖494萬豐村曲冰部落大門

6.2.4 哥哥萬(原)部落

我們沒有進入部落探索這段史蹟,只路過曲冰部落繼續沿著濁水溪畔的投83縣道前行,經過幾乎貼近濁水溪河床的「干卓萬橋」(圖495),過橋後回頭看到廣闊的濁水溪(圖496),原來這裡是武界水庫(壩)的蓄水區,現在河道都淤積嚴重,看不到蓄水只有砂石,還有植種農作物的河階地田園。

圖495干卓萬橋看濁水溪

圖496過了干卓萬橋回頭看到廣闊的濁水溪

繼續貼著濁水溪旁投83縣道左彎,往下游看去寬廣濁水溪河床中央,還有長滿青草的沙洲(圖497)。這裡至上游姊妹原(曲冰)的濁水溪原為1934年啟用時,武界水庫 (壩) 的蓄水區,經過80多年歲月的洗禮,大自然與人類破壞的力量,居然把水庫變成沙洲。讓人驚訝與惋惜不已。

不久經過野溪小河谷,爬過小山崙,從高處眺望到濁水溪與支流交會處,形成一個三角洲河階地,綠油油的田園(圖497),好像是世外桃源。我們沿著下坡路,通過前方的「曲冰橋」(圖498),來到哥哥萬(原)舊部落。這個偏僻交通不便的部落,2015年7月我們造訪時,還沒公車行駛,直到2016年2月才有南投客運埔里-萬大-萬豐線6663號公車,從萬豐延長到哥哥萬老部落,每天兩班次載送學生到埔里上課。

圖496投83縣道往濁水溪下游看去,寬廣的河中央有沙洲,這裡原來是武界水庫(壩)蓄水區,可見濁水溪淤積的嚴重性

圖497濁水溪與支流可可亞溪會合處三角洲綠油油的哥哥原部落田園

圖498濁水溪支流可可亞溪的曲冰橋與淤積嚴重的濁水溪河床

6.2.5 投83縣道上眺望古稀的武界壩

過了哥哥原部落,投83縣道開始爬坡,右方緊臨陡峭的濁水溪畔。我們來到轉彎空曠處,往濁水溪看去,以往在圖片上看過的武界水庫(壩)就出現在眼前。於是,我們就下車,好好眺望欣賞心儀已久的武界壩(圖499)。我用望遠鏡頭仔細看到武界壩右側的排洪閘門與上方的控制室及通往武界壩的明隧道廊道(圖500),以及左側民國95年建造完成的新武界引水隧道進水口與緊鄰1934年竣工之武界壩(圖501)。這一幅幅與世隔絕、有翠綠山脈、有綠波蕩漾水庫的美景,映入眼簾,真是美不勝收,可惜水庫嚴重淤沙顯現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圖499投83縣道旁眺望武界壩,水庫淤積嚴重,集水區只剩這小段

圖500武界壩排洪閘門與上方的控制室及左側通往武界壩的明隧道

圖501  2006(民國95)年建造完成的新武界引水隧道進水口(左側削鑿岩壁下方)與1934年竣工的武界壩(右側)

我們停留一陣子後,繼續前往下游的武界壩,沒多久來到「萬豐隧道」(圖502)洞口前。這座隧道於2008年4月27日貫通,2009年4月13日正式通車。在此之前,因山勢及地形阻隔,同樣是布農族部落的仁愛鄉的萬豐(曲冰)與法治(武界)村,相鄰不過3公里,要開車來往則需繞道霧社、埔里車程兩小時。現在有了361公尺長的萬豐隧道只需6分鐘。這也讓我明白為何投83縣道終點在萬豐隧道前,過了隧道,同一條路編號變為投71號的原因了。

圖502  2009年4月361公尺長的萬豐隧道通車後,大大縮短仁愛鄉萬豐(曲冰)與法治(武界)村開車路程

我們從投83縣道終點穿過萬豐隧道,來到投71縣道終點野溪橋上,往濁水溪方向看去,可更靠近看見武界壩(左側)及排洪閘門與控制室(右側),以及隔在兩者中間的小山崙(圖503)。還有最左側被削鑿陡峭的岩壁下方,也有座隧道,那是台電興建新武界引水隧道進水口的施工隧道,現在是投71縣道必經隧道,但因寬度不夠,無法通行大客車,也造成埔里-武界-萬豐(曲冰)-萬大-霧社之間客運或遊覽車無法走這條可作為埔里-霧社台14線輔助備援的道路。同時讓我理解到這座隧道與萬豐隧道尚未興建前,因為這段驚險的山形,阻隔兩地,系統出差只好走對岸武界壩取水口古道小路前往萬大電廠。

在台電興建的新武界隧道口往濁水溪上游望去,看到武界水庫儲水區,只剩到哥哥原部落下方而已(圖504),根據民國100年水利署「氣候變遷下水庫排砂對策研究總報告」資料顯示,武界壩民國98年實測有效容量就只剩40萬立方公尺,淤積率已經高達97.14%(設計容量1,400萬立方公尺),可見淤積之嚴重,無法再做為調整池,只能用作攔水壩。

圖503  穿過萬豐隧道後在野溪橋上看到的武界壩(左側)及排洪閘門與控制室(右側)

圖504  在台電新武界引水隧道工程所興建新武界隧道口往濁水溪上游所看見的武界水庫及哥哥原舊部落

6.3世外桃源武界壩

6.3.1 人間秘境台電武界宿舍

我們通過只有小汽車可通行的投71縣道台電興建之新武界隧道後,隧道口剛好有座小瀑布,我們沒有停留,繼續下坡走出山谷,在投71縣道18K路標旁,往道路下方看去,武界壩下游濁水溪兩岸一大片四面環山的河階地,就是遠離塵囂的武界部落所在地,左側道路為通往栗栖溪壩的武界林道。

沿著公路緩緩下坡,大約五百公尺,看到路旁投71右轉路標,我們按照路標右轉進入窄小的武安路,靠山右側路旁還有一條潺潺溪水流過的小水圳(經查文獻係武界圳)(圖505)。直走武安路,快到溪邊時,有三叉路出現,我們走右側沒有武界圳的山邊小路約200公尺,就看見一座鐵柵門,門柱掛著大觀發電廠啟白底紅字「台電重地 遊客請止步 投71線公路終點」告示牌。原來這裡就是台電武界壩的宿舍區,也是從前新武界隧道還沒興建前埔里到武界投71縣道的終點(圖506)。

圖505  位居武界河階地高處,武界圳旁的武安路是新武界隧道尚未興建前古早 投71線公路最末路段

圖506  新武界隧道興建前投71線及武安路終點的台電武界壩宿舍大門口,掛著「台電重地 遊客請止步 投71線公路終點」告示牌

大約17:00左右座車開進我第一次造訪的武界宿舍區,徐徐繞行,搖下車窗看去,別有洞天,好像來到一座綠色森林、古木參天的秘境別墅。從大門口外宿舍圍籬綠地,種滿許多櫻花樹,宿舍區內道路兩旁植栽著許多松柏(圖507)、櫻花(圖508)、還有不知名的果樹(圖509)。

圖507  宿舍區內道路兩旁的松柏與櫻花樹

圖508  宿舍區內綠油油的綠地也種滿櫻花與其他樹木

圖509  宿舍區內的綠地還有不知名的果樹

我們把車停在宿舍旁高大古樹下的停車棚(圖510)內,下車後,讓我驚喜與不敢當的,是大觀電廠陳副廠長也來到武界壩歡迎接待我們。大家互相認識寒暄後,陳副座說因為我們舟車勞頓,請大家先到宿舍將行李安頓並梳洗一下,稍晚就在宿舍用個便餐。

圖510 高大古樹下的宿舍與停車棚

我們將行李安頓在今晚住宿的房間後,迫不及待到宿舍外,欣賞這與世隔絕、幽美的秘境宿舍區。武界壩在1934(昭和9、民國23)年完工使用,至今已經80幾年了。目前的宿舍(圖511)係後來改建的,改建時並未砍除大樹,現在樹齡也應該80幾歲的古樹變成巨木,遮住宿舍的四周(圖512)。

圖511宿舍左右都是80幾歲的大樹

圖512宿舍另端的古木參天,遮掩了宿舍

宿舍前小廣場邊的兩棵大樹(圖513),也是應該80幾歲了,長得簡直像棵神木,高聳入雲,頭要抬得高高仰頭才看得到樹頂(圖514)。大家走到大樹下,好好仔細品頭論足一番(圖515),我們四個大男人手牽手剛好環抱住大樹(圖516),粗略估算直徑有2公尺多。這棵古老大樹可能是全台電少有的,就我了解,只有鉅工電廠與竹仔門電廠才會有這類古老巨木。這棵台電神木也見證了台電歷史的悠久,台電的前身日治時期1919年成立的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就是為興建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包括武界壩)而成立的,明年2019年就滿100周年了。值得台電公司好好慶祝一番!

圖513宿舍前方的兩棵巨木,可叫它「台電神木」

圖514高不可攀的巨木,拍不到全身

圖514另外一個角度來欣賞這棵巨木

圖515這棵巨木樹幹四個大人剛好環抱

我們繼續在這古木參天的武界壩宿舍區,好奇的探索尋幽忘我之際,陳副座邀請我們到餐廳享用武界宿舍晚餐(圖516),讓我又再一次重溫半世紀前出差時,品嘗招待所歐巴桑親手準備的在地佳餚的機會,也再度體會到水力電廠滿滿的人情味。

圖516豐盛的武界宿舍鄉間佳餚

6.3.2武界宿舍與濁水溪底武界壩晨曦探幽

非常難得有機會在這清幽秘境的武界宿舍過夜,當然最要感謝發電處洪課長的貼心安排。大夥一夜好眠到天亮,早上五點就起床來欣賞晨曦中武界的清晨美景。我們從大樹下武界宿舍後門(圖517)左轉到昨天下午來武界宿舍沒有走的那段武界圳小路上(圖518),看到小路下方到濁水溪岸那一大片仍屬宿舍範圍的綠地(圖519),剛整地新種植了許多櫻花樹,等待長大後配合周遭綠木將是另一幅美麗的畫面。沿著武界圳繼續往前走,可以看到遠方鬱翠山腰雲霧飄渺及武界部落,在小路下方則是一片綠油油的田園(圖520),十足是幅幽美的世外桃源。

圖517武界宿舍的後門

圖518 武界宿舍後門昨(7/8)天下午來時未經過的武界圳小路

圖519 武界宿舍後門武界圳小路下方仍屬宿舍範圍新種植許多櫻花樹

圖520 武界宿舍後門武界圳小路往武界部落方向的綠油油田園與山腰雲霧

我們走到昨午經過的三叉路口,就回頭往濁水溪上游走去,遠遠地欣賞宿舍旁那棵高聳大樹美麗的全貌(圖521)。繼續沿著武界圳小路前進,水圳旁彎曲的小路與整排整齊的樹木構成的美景,不由得拍張留影照(圖522)。轉過彎來到濁水溪畔,看到對岸三個巨大的隧道口,經請教洪課長說是武界壩排洪(砂)隧道出口,我們又在第二與第三排洪隧道口中間,看見一條跨溪的綠色鐵管(圖523),原來那是從對岸武界壩在引水到這端行走小路旁武界圳的水管。我們來到思源吊橋頭看見武界圳盡(源)頭(圖524),源源不斷像湧泉般從水管湧出溪水的源頭,這是灌溉濁水溪左岸武界部落田園的水源,也算是武界壩對部落的回饋。

圖521 武界宿舍後門武界圳小路回頭遠看宿舍那棵巨木全貌

圖522 武界宿舍後門右彎往武界壩方向的武界圳小路兩排整齊美觀的樹木

523 武界圳小路看見濁水溪對岸武界壩三座排洪隧道及左邊起算第二及第三隧道口之間有條架空綠色小水管

圖524 小路旁武界圳的源頭是跨越濁水溪架空綠色小水管

武界圳源頭下坡路旁大觀電廠在此立著紅色警告牌「路陡橋窄 請勿行車」,下方就是「思源吊橋」橋頭與旁邊佇立著「武界路線導覽」告示牌(圖525)。我們下坡走到橋頭前,發現橋墩好高大,可能是因為吊橋大約有100公尺大跨距的關係(圖526)。橋墩下半段剛重新粉光,題字也新上紅漆,可以清楚看到「思源橋 浦敏仁 題」草書及「台電日月潭發電區管理處建」、「中華民國四十四年竣工」楷書刻字。

民國35(1946)年台電公司成立接收「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後,民國36年曾成立日月潭發電區管理處負責日月潭發電所的修復,直到民國61年組織精簡才裁撤。第一任處長是浦敏仁,民國54年我進台電時已經高升協理(副總經理)。這座吊橋應該1934(民國23)年武界壩竣工時就有的,使用經過20年的民國44年台電公司才第一次整建。

圖525大觀電廠在思源吊橋頭立著紅色警告牌「路陡橋窄 請勿行車」

圖526 高大的思源吊橋橋墩

圖527思源吊橋下半段重新粉光的橋墩

我們小心翼翼走上一次只能同時行走7人的橋面(圖528),還好兩旁都有鐵絲網及扶欄,雖然會搖擺但不至於驚怕。橋左下方清楚看見巨大的排洪隧道口及綠色輸水管。走到橋中央,雙手可以觸摸三條粗大的吊橋鋼纜(圖529),橋那頭有條下到溪床的斜坡。往上游看去,濁水溪在此轉彎,兩旁是陡峭的岩壁。

圖528思源吊橋一次只能同時行走7人兩旁有鐵絲網及扶欄

圖529思源吊橋中央可以手觸三條粗大的鋼纜橋那頭有條下到河床的斜坡

 圖530思源吊橋上往上游方向,濁水溪轉彎而來,兩旁盡是陡峭的岩壁

過了吊橋,我們從斜坡下到乾涸的濁水溪河床上,往下游看去濁水溪又在前方峭壁往左彎(圖531),河床上方有思源吊橋、綠色輸水管、以及流籠鋼索橫跨在濁水溪兩岸。

圖531濁水溪河床上眺望下游的思源吊橋及輸水管,以及流籠鋼索

我們繼續前往濁水溪上游,轉個大彎,經常在圖片上看到的武界壩,豁然聳立在眼前(圖532),橫跨在濁水溪狹窄的峽谷中,感覺到一夫當關的磅薄氣勢,這樣絕美的壩址那裏找!的確這是大自然的傑作。從衛星地圖(圖533)顯示,濁水溪從萬豐(姊妹原)、哥哥原到武界壩都是寬廣河床,到武界部落前,濁水溪中央突然有座ㄩ字型鞍部小山,擋住去路,只留窄窄的峽谷讓溪水流過。真是要感謝台灣電力前人的慧眼探勘到這般獨特的地形,。

圖532 昭和9(1934、民國23)年完工的武界壩

圖533 濁水溪武界S形轉彎最窄處-得天獨厚的武界壩壩址(資料來源:Google Earth衛星地圖)

在讚嘆之餘,我們繼續到壩底前方仔細瞻仰這座57.58公尺將近20層樓高,寬86.5公尺雄偉的武界壩(圖534)。根據「日月潭水力工事誌」記載武界壩係台灣當時最高的水壩。我看到了壩兩旁峭壁上的鑿孔,也想起1933年3月11日出版的「台灣電氣協會會報」第2期所刊載的施工照片。照片顯示86年前當時機具不發達的年代施工艱險的過程。

當時武界還是蠻荒僻地,沒有車行道路可搬運器材,只靠東埔到武界工地的流籠搬運,東埔到前方水社壩靠電氣火車,水社壩到前方外車埕用流籠,外車埕對外才有火車運送器材。

那時武界壩施工,先在壩址上方架設橫跨兩岸峭壁的施工吊橋,以及從左側上方山壁施設三條向下傾斜的灌漿鋼管鐵索道,右側架設固定在山壁的支撐鐵架,地面則用竹木搭建施工鷹架。我們可以想像當時工作情形類似馬戲團特技表演般的驚險。站在雄偉的壩底,見證偉大成就,對當時承包商「鹿島組」領導下包括日本、台灣、朝鮮等施工先人的辛勞,打從心底不由得肅然起敬!「日月潭水力工事誌」中提到,僅觀看完成之堰堤面,實難認知工程中的辛勞,然有30 萬勞動者的血汗滲在其內,且有當事者長年的努力之痕跡。

圖534民國104年7月拍攝的武界壩

圖535 八十六年前(1932年)施工中的武界壩(資料來源:台灣電氣協會會報第2期照片-1933年3月11日)

晨曦中,我們在濁水溪河床探索武界壩大約半個多鐘頭,就打道回武界宿舍,準備享用早餐,過了思源吊橋,回到武界圳小路,剛好06:00左右,曙光照亮藍天,抬頭望見飄著淡淡白雲,湛藍的天空,佈滿了從武界壩對岸架設過來的配電線與流籠鋼索線,構成一幅武界壩另類迎接光明的晨曦畫。

圖536武界壩晨曦的天空

6.3.3踏上久仰的武界壩

6.3.3.1爬上好漢坡上到武界壩開關場

用過早餐,大約早上07:00多,今天是個大晴天,陽光已經越過山頭,照進武界宿舍。我們再度走上那條有武界圳的鄉間小路,邊欣賞美景邊吸收陽光照射兩旁路樹發出的芬多精(圖537)。來到思源吊橋頭,猛然碰到一位摩托車騎士從吊橋騎上來(圖538),倒是滿佩服他的高超技術。

圖537武界壩宿舍旁有武界圳的鄉間小路陽光照射下之晨間美景

圖538思源吊橋特技騎士

過了吊橋,我們走清晨到濁水溪河床斜坡上方坡道,前往武界壩排洪隧道上方的控制室,這段坡度很陡,還繞個大「之」才爬到山頂(圖539),的確像是好漢坡,讓你氣喘如牛,怪不得要騎摩托車代步。好不容易,大夥來到山頂緊急柴油機房相鄰之11KV開關場(圖540)旁。回頭眺望對岸陽光普照下,深居森林秘境中的武界宿舍及群山圍繞的武界部落(圖541),好一個藍天白雲翠鬱山林的一幅世外桃源美景。

我們也見識到作為濁水溪兩岸搬運工具的流籠(圖542),想起80幾年前武界壩施工時也是用流籠來搬用器材,流籠的確是道路不能到達的山地最佳的運搬工具,至今還照用不誤。

圖539 要上武界壩控制室以及曲冰古道的好漢坡

圖540好漢坡頂的武界壩11KV開關場與64KW緊急柴油機房是武界壩閘門操作的電源,以及台電市電中斷時的緊急電源

圖541眺望對岸深居森林秘境中的武界宿舍及群山圍繞的武界部落

圖542 橫跨濁水溪兩岸的搬運工具-流籠

6.3.3.2很榮幸由「日月潭引水人」微電影主角導覽武界壩

大家喘口氣後,走到武界水庫側(圖543),繼續沿著斜坡到上方的武界壩控制室(圖544),見到在台電影音網演過「日月潭引水人」微電影、駐守武界壩將近40年的曾建勳領班。他很熱心來幫我們導覽,我打開iPad, Show出我的部落格PO文「漫談台灣電業的前世今生(一)【前世篇(1)】」中有關武界壩興建時的圖文,向他請教(圖545)。

圖543 武界水庫側,控制室在斜坡上方

圖544 控制室大樓

圖545 向駐守武界壩將近40年的曾建勳領班請教武界壩施工時的問題

6.3.3.3首先參拜安寧宮的水德星君

我們在控制室內交換意見後,曾領班帶我首先到控制室上方,武界壩鎮壩的「安寧宮」(圖546)參拜,這座原是武界壩竣工後,日本人為保境平安工作順利在壩區建立一座神社供奉水神,戰後日人遣返只剩台籍員工八人,將廟址遷到現址,建立簡單的「水德星君」福德正神廟(圖547),並提名「保安堂」,後年久損壞募款重修,民國63年更名「安寧宮」至今。921大地震蒙受重大損害,又募款重修過。2015年再因地震屋頂嚴重漏雨,又再度募款重修至今。

圖546武界壩鎮壩的「安寧宮」係武界壩竣工後,於1937年日人興建神社供奉水神,戰後遷建至現址

圖547「安寧宮」供奉「水德星君」

6.3.3.4曲冰古道探索古早採砂工場與流籠頭遺跡

參拜安寧宮後,接著我們沿著從前張處長與施股長系統出差從武界壩到萬大電廠的「曲冰古道」(圖548),到上游探索80幾年前武界壩施工時採砂工場以及流籠的遺跡。首先看到一座好像防空洞又像警衛哨的水泥建築(圖549)。

圖548「曲冰古道」係古早武界壩通往萬大電廠的人行道

圖549「曲冰古道」旁的「防空洞或警衛哨」?

繼續往前,曾領班指著道路上方山坡上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石塊,是從山坡上岩壁切成石塊(圖550),再利用碎石機械(圖551)將大石塊碎成小顆粒砂石,再用流籠運送到對面作業隧道內的混凝土攪拌場。我們在路旁發現好像是流籠鋼索的混凝土固定設施(圖552、553)。

圖550「武界壩施工時之砂石係採自山坡上石塊,再用碎石機打碎成小顆粒

圖551碎石用之工具?

圖552流籠鋼纜固定頭

圖553載送砂石配料到武界壩(堰堤)旁小山內混凝土攪拌場流籠鋼纜之固定頭

 

6.3.3.5舊武界進水口

我們探索這些武界壩施工時採集搬運砂石材料設備遺跡後,沿原路回頭經控制室下坡左轉到斜坡道(圖554),前往進水口及排洪閘門等設施參觀。我們在斜坡道上往下看到武界水庫圓弧形岸邊,接二連三設置了許多閘門(圖555),閘門上頭的水泥棧橋盡頭,連通到半山腰的明隧道,再穿過作業隧道通往武界壩(堰堤)及新武界進水口。

曾領班說漆黃色鐵欄杆的閘門是取(進)水口、其他是排洪閘門。靠近進水口,看到進水口前端,黃色鐵欄杆下方裝設了攔汙的鐵柵欄(圖556),攔截了許多漂流木及雜物,以免吸入引水隧道流入日月潭。在鐵柵欄後端設有一座高17尺寬15尺的10馬力馬達操作電動制水閘門,再接15.115公里包含總長13.72公里之8座引水隧道的引水水路到日月潭的落口。

圖554從最右邊上方的曲冰古道走回頭經紅瓦白牆控制室左轉斜坡道至進水口、排洪閘門、明隧道

圖555黃色鐵欄杆下方為武界水庫進(取)水口,白色鐵欄杆下方為排洪閘門

 圖556進(取)水口攔汙柵門吸附許多漂流木及漂浮雜物,並在上方設置安全網

6.3.3.6洪水路之排洪(沙)閘門

看過取水口後,通過連接取水口與排洪閘門間的混凝土橋,來到排洪閘門(洪水路)棧橋上。曾領班幫我們解說:武界水庫有三座連接排洪隧道的喇叭形吞入口及、五座排洪閘門,最靠近進(取)水口的是第1排洪隧道的吞入口,形狀為U字形,只連接一號排洪閘門;接著是第2排洪隧道的吞入口,形狀為W字形,連接到二、三號排洪閘門;最靠近明隧道的是第3排洪隧道的吞入口,也是W字形形狀,連接到四、五號排洪閘門(圖558)。

圖557進(取)水口攔汙柵門上方連接到排洪閘門棧橋的混凝土橋

圖558武界水庫有三座排洪隧道及吞入口、五座排洪閘門,靠近進(取)水口的是一號排洪閘門、接著是二~五號排洪閘門。

我們來到一號排洪閘門上方橋頂(圖559),設有一座排洪弧形閘門電動捲揚機與控制箱(圖560),遇洪水來襲時,將弧形閘門開啟,洪水經U字形吞入(喇叭)口(圖561)流入第1排洪隧道洩洪。

圖559武界水庫洪水路第一號排洪弧形閘門

 圖560第一號排洪弧形閘門控制箱與電動捲揚機

圖561排洪弧形閘門後方為U字形喇叭形吞入口,洪水由吞入口流入排洪隧道排洪

參觀完第一號排洪閘門及隧道吞入口後,繼續向前到第二號W字形排洪隧道吞入口(圖562),跟第一號不同的是有兩座排洪閘門及電動捲揚機與控制箱,接著看到的第三號排洪閘門及隧道吞入口,設備則跟第二號完全相同(圖563)。

圖562第二號及第三號排洪隧道喇叭形吞入口都相同是W字形,設備也相同

圖563第二、三號及第四、五號弧形排洪(沙)閘門的電動捲揚機

6.3.3.7作業隧道前明隧道見證舊武界壩取水口的巧思設計

參觀武界壩洪水路最後的五號排洪閘門後,我們進到明隧道(圖564),這裡可以看到濁水溪滾滾溪水從上游流下來,直衝向右側武界壩(堰堤)方向流去,再迴旋轉個彎,流速減緩,讓泥沙沉澱在排洪(沙)閘門前方,再轉流向左方的取水口,再流入日月潭(圖565)。這是80幾年前台電前輩的巧思設計,讓濁水溪的泥沙不帶入日月潭。

圖564第五號排洪閘門的盡頭,就進入明隧道,經隧道通往武界壩(堰堤)

圖565濁水溪水從上游流向右側武界壩(堰堤)後,迴旋轉個彎,流速減緩,讓泥沙沉澱後,轉向左方的取水口,再流進日月潭

6.3.3.8作業隧道內混凝土攪拌場運搬灌漿的另一巧思

讚嘆前人巧思之餘,我們進入洪水路(排洪閘門)到武界壩(堰堤)的作業隧道口(圖566),抬頭往前可以看到隧道另一頭(武界壩)洞口亮光,隧道長約100多公尺(圖567)。走進隧道,我們還看見主隧道有弧形支隧道穿過(圖568)。曾領班站在弧形支隧道與主隧道交叉口,熱心的幫我們解說當年施工時水泥攪拌與搬運澆置的故事(圖569)。

他說我們先前在取水口旁曲冰古道看過的碎石場,將混凝土攪拌好的骨料,利用流籠載到隧道內上方的混凝土攪拌場,拌合好的混凝土,利用漏斗倒在傾卸車上,再利用搬運軌道推到吊橋,傾倒入橋下鐵管灌漿。空車又從武界壩端的弧形支隧道進來,繞過這交叉口,裝滿上方漏斗倒下來的混凝土,繼續沿著右邊弧形支隧道往前,繞回到主隧道,搬運混凝土到壩上吊橋傾倒後,又再循此環形動線,不停搬運,到完工為止。我們聽了這段台電前輩的施工工法,覺得又是另一巧思。

圖566明隧道轉進通往武界壩(堰堤)的作業隧道口

圖567從排洪閘門端作業隧道口可以看見武界壩端隧道口亮光

圖568主作業隧道旁的兩個弧形支作業隧道,係傾卸車載運隧道上方混凝土攪拌場拌好的混凝土,迴旋專用。現在支隧道用鐵板封住,洞內有許多保育類大蝙蝠進駐

圖569曾領班解釋當年傾卸車如何載運作業隧道上方混凝土攪拌場,攪拌好的混凝土,從漏斗倒到車上,經支作業隧道載到武界壩工地灌漿

6.3.3.9踏上武界壩頂、看見武界圳源頭、探索吊橋頭遺址、武界地名的傳說

聽完精彩的古早聰明的施工技術,我們繼續沿著主作業隧道往前,果然看見另一支作業隧道與主作業隧道交叉口,形成一環形動線。不久就重見光明,出了隧道洞口,我們來到雄偉的武界壩(堰堤)橋頂。曾先生說洞口靠水庫側的鐵皮屋內的設備是排洪閘門擋水閘板用的吊門機(圖570),下方有座小排砂門上的平台,儲備了7片擋水閘板。

小排砂閘門於完工不久即因淤砂堵塞不用,只好用水泥封死。民國88年921大地震後,武界宿舍旁的武界圳,也就是思源吊橋旁的綠色輸水管,原從洪水路第二號排洪隧道(#2-#3排洪閘門)左側之側棧橋腳邊側設取水口,但因暗渠常會有落石堵塞,民國97年大觀電廠花費300多萬元改從武界壩(堰堤)#6溢洪閘門右側原建壩設置小排砂閘門上鑽孔接管取水 (圖571),導引到思源吊橋對岸的武界圳,供應武界部落灌溉。

圖570作業隧道口水庫側鐵皮屋內是排洪閘門擋水閘板用的吊門機,下方有座小水門

 

圖571吊門機下方有座小排砂門,完工後不久因淤沙關不緊用水泥牆堵住,民國97年因武界圳921後在洪水路第二排洪隧道左側取水口暗渠經常落石堵塞,改在此小排沙門鑿孔接管引接

接著曾領班指著六座壯觀一字排開之弧形溢流閘門電動捲揚機的武界壩,以及90度轉角削鑿岩壁下的新武界取水口(圖572)說,對岸堰堤上方岩壁右側草叢處(圖573),是80幾年前施工時架設作業吊橋的鋼索橋墩遺址,另一端則在作業隧道口這側,現在也都被草叢遮住。

 圖572武界壩頂六座弧形溢流閘門電動捲揚機,武界壩盡頭岩壁上有80幾年前施工作業吊橋橋墩遺址,左側岩壁下方為新武界引水隧道進水口

圖573對岸岩壁上右上角草叢處有80幾年前施工作業吊橋橋墩遺址

我站在武界壩上,試著想像80幾年前,推著載滿混凝土的傾卸車,走在60幾公尺高的吊橋上,將混凝土傾到在橋下斜槽中,再經下方工人扶著鐵管灌漿,從壩底灌到130尺高的壩身。這幅驚險艱辛的畫面,真是難以想像!如今我們很容易方便就來到壩上,親身走過棧橋,不由得肅然起敬,感謝與敬佩勞苦功高的那群前輩們!

曾領班指著武界壩下游狹窄的溪谷表示(圖574),這裡是老天賜給我們絕佳的壩址,也是一個易守難攻的隘口,相傳早年武界的布農族跟霧社的泰雅族原住民,曾因爭奪獵區與水源在此交界發生過爭戰。因而日人在興建水壩時,順勢「以武犯界」之意,取了地名「武界」。戰後國民政府把武界改為文縐縐的「法治村」至今。

圖574濁水溪約300尺狹窄的峽谷,是絕佳的壩址,也是古早易攻難守的隘口

聽過武界地名的變遷後,我們繼續緩緩移步,參觀武界壩棧橋上六座活動堰堤之弧(扇)型閘門相關的電動捲揚機與控制箱(圖575)。曾領班說,武界壩(堰堤)的閘門跟洪水路排洪閘門都是60噸重、寬與高為30尺(9.09公尺),捲揚機的馬達為25馬力,可以每分鐘1尺5寸速度開啟水門。若遇洪水來襲,利用電動捲揚機可快速將連同排洪閘門,總共11座扇形閘門全部開啟,可以應付武界預估稀有每秒21.6萬立方尺的大洪水。排洪之際,順便排砂,以減少淤積,延長武界壩壽命。

我們走過第六座編號第11號弧型閘門,到對岸岩壁下方,回頭觀看武界壩,在捲揚機下方,有一條排洪閘門擋水閘板用吊門機的軌道,對岸作業隧道口鐵皮屋下方平台灰白色的擋水板隱約可見(圖576)。我們到新武界取水口,可以清楚看到武界壩六座溢洪閘門的壯觀全貌,當時武界水庫為滿水狀態,每座溢洪閘門兩端各有一條捲揚機鋼索吊掛著,若要開啟閘門,就利用捲揚機捲動鋼索,將排洪閘門拉起,打開扇形閘門放水(圖577)。

圖575武界壩頂六座弧形溢流閘門的電動捲揚機與控制箱

圖576六座弧形溢流閘門的電動捲揚機下方的擋水閘板用吊門機的軌道及對岸鐵皮屋下方的擋水閘板

圖577武界壩六座弧形溢流閘門,每座閘門兩端有一條捲揚機鋼索,可拉起閘門放水

6.3.3.10新武界取水口巡禮、比較新舊取水口設計取址思路

接著,轉頭往濁水溪上游方向,參觀2006年完工的新武界引水隧道進水口(圖578),係一鋼筋混凝土喇叭口鐘形結構物,設計取水量為41.6CMS。連接到長13.95公里的引水隧道到日月潭,加上匯入之栗栖溪引水隧道,引水隧道總長16.4公里,為當時全台最長的隧道。進水口正前方設置閘墩三座,將喇叭口分成四個進水道,各水道設有擋水閘板及攔汙柵(圖579),以便閘門維修及攔阻漂流木與雜物流入日月潭。

圖578新武界引水隧道進水口

圖579新武界進水口三座閘墩四個進水道,各水道設有擋水閘板及攔汙柵

我們通過四個進水道上方棧橋,回頭看到2006年竣工的攔汙柵清汙系統及擋水閘板吊掛設備,剛好跟1934年完工的武界壩(堰堤)成直角交叉(圖580),相隔72年的新舊設備並陳,可能是當初意想不到的。再往陡峭岩壁望去,一座三層樓高的控制室,矗立在峭壁下,旁邊空地還儲備了許多擋水閘板(圖581)。最上游方向,有座施工隧道連接到昨天我們經過的投71縣道之新武界隧道(圖582),現在作為進水口維修或搬運清汙之用。這些隧道都是新武界進水口及引水隧道工程施工時台電公司興建的。

圖580新武界進水口攔汙柵清汙系統及擋水閘板吊掛設備

圖581新武界進水口擋水閘板備品

圖582連接到投71縣道新武界隧道之新武界進水口施工隧道

完成了新武界進水口的巡禮,我們在新進水口眺望了前方的武界水庫(圖583),藍天白雲,山巒疊翠,水中倒影,美如仙境,讓人忘返! 但看到濁水溪河水正衝而來,沒有80幾年前完工的舊武界進水口那邊,有迴旋緩衝,讓泥沙沉澱於排洪閘門前,可能會增加泥沙流入日月潭的機會,台電前輩的巧思,我們後輩還要加油。

最後,我們向曾領班致深深的謝意,感謝他即將退休前,幫我們導覽武界壩,收穫滿滿。就結束這段武界壩旅程,往下一個目的地-日月潭前去。(待續)

圖583從新武界進水口眺望濁水溪上游,濁水溪水正衝過來

 

 

致謝:台電洪文龍經理及大觀電廠同仁提供武界圳資料

參考資料:

http://www.nmns.edu.tw/public/exhibit/2011/seediq-bale/event.htm/s-o-t-o-e.htm

http://travel.nantou.gov.tw/detail.aspx?type=legend&id=133

http://alangtongan.tw/Tribe_detail.php?id=119

仁愛鄉哥哥萬部落 終於有公車了-2016-2-1

投83線難度最高隧道貫通-2008-4-28

南投萬豐隧道通車 兩小時車程縮為六分鐘-2009-4-13

氣候變遷下水庫排砂對策研究總報告-經濟部水利署 民國100年12月

日月潭水力工事誌(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日誌)譯著者:林寬培 民國104年3月31日

台灣電氣協會會報第2期 1933年3月11日出版

80年前的日月潭水電工事之技術—以鹿島組為例 林炳炎 2014 年 11 月 10 日

Google Map & Google Earth 衛星地圖

新武界引水隧道工程 臺灣電力公司萬松施工處李慶龍  蔡仁俊 黃偉光  水利土木技術資訊 第55期 2012/6/15出版

About gordoncheng

我在含飴弄孫閒暇之餘,經常瀏覽到新聞、雜誌及媒體有關電業的報導,原來只PO在我的臉書上,跟老朋友分享!最近在我的部落格「Gordoncheng’s Blog』發現對電業有興趣同好還滿多的,但因本人孫女還小空閒時間不多,無法一一翻譯消化另寫文章,只好另闢專門PO電業新聞報導原文連結之「Gordoncheng’s 2nd Blog』,跟更多朋友分享!
本篇發表於 生活點滴與回憶、電業歷史, 電力調度運轉。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